查看原文
其他

昶说刑辩丨面对网暴,我们能做些什么保护自己

林钰 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 2023-04-12



2022年3月8日,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:“对……煽动网络暴力侮辱、诽谤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”;4月24日,网信办开展针对网络暴力的清朗行动。


然而7月26日发生的一起与网络暴力相关的自杀事件,行为人通过匿名投稿和匿名发言等形式,在公众平台及QQ群内对受害人进行了长期、持续且大量的辱骂,在受害人与之进行沟通交涉后,辱骂仍然持续,最终惨剧发生。


更让人心惊的是,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年龄都不大,且行为人不止一个,一群可能尚未成年、或刚成年不久的青少年在网上肆意的辱骂他人,而一个刚满18岁的青少年,因为这种辱骂选择了自杀。


网络暴力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:诽谤、侮辱和辱骂,最高法、最高检及有关部门几乎年年呼吁严惩网络暴力。那么作为受害者,或者潜在受害者的我们,在面对网络暴力的时候,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。



01
积极起诉


网络暴力,直接侵犯人格权。因此,我们首先可以选择积极起诉的方式应对网络暴力。


1、什么时候诉?


无论网络暴力的规模如何,即使只有一个人在诽谤、侮辱、辱骂,都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下及时起诉。


同时,在民法典“人格权行为禁令”发布施行之后,只要有证据证明即将发生网络暴力,比如:社群里发布了组织网络暴力的计划,受害人得知计划之时就可以向法院申请“人格权行为禁令”。


再比如:7月26日的这起自杀案件当中,在受害人与行为人交涉,得知对方并不打算停止辱骂的时候,就可以申请“人格权行为禁令”,由法院出面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。


2、诉谁?


网络暴力,可以单独起诉行为人、也可以单独起诉平台,或者同时起诉行为人和平台。


在实践当中,因为行为人的身份不明确,或者存在匿名的情况导致直接起诉行为人可能困难重重,因此受害人可以选择直接、单独起诉平台,要求平台一方面提供行为人的身份信息以便与后续起诉,另一方面要求平台尽到平台责任,删除相关侵权言论。


3、谁诉?


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、或者16周岁以上,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,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。


未成年人,则需要父母代其向法院起诉。


需要强调的是:


第一,网络暴力不是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”,而是严重的人格权侵权行为,所以积极起诉,或告知家长,由其代为起诉,是保护自己的方式;


第二,可能很多受害人因为担心诉讼的时间过长、成本过大,但其实起诉本身就是对网络暴力行为人的震慑,不必非等到判决下来才能遏制网络暴力。



02
行政举报


在网信办反复强调平台责任的当下,无论哪个平台,都有责任、有义务维护平台环境,管理不当的用户言论。


所以受害人可以向平台反映这些诽谤、侮辱及辱骂的言论,平台需要积极、主动的屏蔽、删除相关言论,甚至对言论的发布者账号采取必要的措施。


如果在受害人向平台反映之后,平台无动于衷,放任网络暴力滋生,那么受害人可以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平台,举报的同时可以请求有关部门责令平台清朗网络环境,处理相关网络暴力言论。



03
刑事报警


据报道称,7月26日的这起案件,已经顺利报警立案。


网络暴力的三种表现形式:


1、诽谤,捏造事实、篡改事实,可能构成诽谤罪。


影响力大(点击浏览数达到五千以上,或者转发数达到五百以上);后果严重(造成被害人或者近亲属精神失常、自残、自杀等);屡教不改(两年内受过诽谤的行政处罚,再犯),都可以满足诽谤罪的立案标准。


2、侮辱,公然的、贬损人格、毁坏名誉,可能构成侮辱罪。


情节严重,同样的影响很大、后果严重等,也可以满足侮辱罪的立案标准。


3、辱骂,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。


是否达到立案标准、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公检法进行专业判断,但报警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,当遭受网络暴力,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,就可以通过报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
有关部门严惩网络暴力是一方面,但应对网络暴力,最重要的始终是受害者需要行动起来,积极行使自己起诉、举报、报警的权利,保护自己。


- End -


- 往期推荐 -


昶说刑辩丨如何开好庭前会议?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